近日,为更好地报道三下乡活动情况,我们“镜头下的三下乡”下乡队伍来到文学院开展三下乡调研活动——“肇庆市创建文明城市直观成果对比调研”的地点康乐社区采风。在此附近有一条在此盘踞了900多年的巨龙——宋城墙。
白日里的宋城墙,石砖高墙,看起来古朴厚重;夜晚大红灯笼高高挂,又显得十分艳丽迷人。这座古老的城墙,在来来往往的人潮车流中,始终安静地驻立着。年复一年,很多事都在时光的流逝中沉入岁月的长河里。经历了历朝历代风雨洗礼的宋城墙,它的故事并没有消失殆尽。尽管遥远的过去难以去追溯,但是总有些故事仍在口耳相传。不妨让我们走近这座墙,去听听这些藏于城墙背后的故事。
城墙深处,听儿时故事
隔一道墙,恍如隔世。城外热闹喧嚣,城内却宁静安逸。石砖、老屋、处处人家。街坊邻里的寒暄,居民们收工后的谈笑,烟囱里传来饭菜的香味,到处充满着生活的气息,这里也承载着许多人儿时的记忆。
居住在宋城墙旁的龙同学说,宋城墙是我们儿时玩耍的秘密基地,“小孩子都贪玩嘛,在家闲不住。我们就去爬宋城墙,第一个爬上去的人就是‘勇士’,其他孩子都得听他的。可爸爸妈妈老是骂我们,说要是摔下来就糟糕了,不许我们去。我们才不理呢!”时至今日,在城墙边,仍然还有妈妈呼唤孩子回家吃饭的叫喊声,爸爸数落调皮孩子的斥骂声,冰凉凉的城墙也因为这些声音变得有生气了。
在宋城墙画壁画的李叔叔也是从小在宋城墙边生活的。如今结婚育女的他已经在宋城墙附近生活大半辈子了。而宋城墙在他脑海中留下的记忆,都被他呈现在自己所绘壁画里,呈现在墙壁上。“你看!”叔叔将手指向壁画上的黄包车,“以前经济不像现在这样发达,只有有钱人家出门才坐黄包车。现在经济发展了,黄包车也消失匿迹了。”李叔叔就这样,用手里的画笔,在墙壁上,描绘出儿时的回忆。
防洪御敌,大义凛然的宋城墙
安静祥和的平凡生活,使宋城墙看起来就像一位亲切温和的老人,让人很难相信这里也曾有过一段波澜壮阔的岁月。翻看历史,宋城墙也曾像个英勇的小伙子般位居一线,抵御外敌、防止水患都是它的功劳。
民国四年,西江河水暴涨,城外是汪洋泽国,城内却安然无恙,这得益于宋城墙。居住于城内街道里的陈伯回忆道:“我小时候常听长辈讲,城外成千上万的居民在洪水泛滥前,都会入城避难,因此人们都喊这城墙为‘救命墙’。”而抗战时期的宋城墙,也是救命墙。
那时战火的硝烟蔓延到了宋城墙,宋城墙反倒成为人们与外敌抗争一个很好的防御台。一位亲身经历过那时战火的老爷爷说道,炸弹一个个都像酒瓶那样大, 掉落在城墙附近,纷纷炸开。“幸亏当时我还年轻,反应够快,躲避及时,才免于受伤。”老爷爷说,当时在战争中许多炸弹都掉落宋城墙内外,所幸宋城墙坚固,才未对城体造成很大损伤。
漫长的岁月里,宋城墙经历了风吹雨打、抵御洪水还有战火纷飞。虽然我们无法再次目睹那些人和事,但是宋城墙的一砖一瓦,都有每个时代所留下的痕迹和故事。即使是在科技快速发展的现代,古老的城墙仍然以它特有的坚持,留下它的故事。
日新月异下的拆迁与发展
当一个个“拆”字出现在宋城墙附近的老房子时,这面古老的城墙已注定了要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大家面前,那些被拆毁的房屋、老旧的门牌号,最后只能存在于影像里,记忆里。
但这一个个“拆”字并不代表着结束,反而代表着城墙新的开始。如今政府着手修复完整的宋城墙。其中包括重新修缮现在的北门--朝天门;在城中路西门斜坡处重建西门--景星门;在人民南城墙残恒处重建南薰门;因为东门--庆云门旧址埋于城中路地下,为了保护周边民国骑楼,所以会以修建遗址公园形式代替重建庆云门。这是让城墙以一种新的姿态去面对游客,在其历史文化中加入新时代的创新使其更有力地传承下去。
在时代的日新月异下,古老的宋城墙也在不停地更新发展。它装载着人们的回忆与寄望,慢慢地走,虽走得慢,但它能走得远。
岁月的变迁,战乱与灾害,普天之下万家灯火的情谊……这座城承载的故事远远不止这么多,它可能还承载着某个人晚年散步的记忆、某个人对这个城市的第一印象,而今还承载着这个城市对历史文物的保护、对未来的美好希冀。
一天采风下来,记者们感受到的宋城墙是肇庆缓缓流淌时光的见证者,是漫长岁月里历史文化的守望者。如今,它被重新修缮,可它还是它,被来来往往的人们记住的或者遗忘的种种,亦会在与它的亲近中,了解到它的故事。